close

想去這裡....  wanna visit this place ...  

台南後壁訪崑濱伯

 

 

產業不斷外移,稻米不斷進口,台灣農業早就不知道僅存多少。台南縣大概是嘉南平原上最後一個農業重鎮,貫穿台南縣的八掌溪是農業灌溉的主要命脈,位於八掌溪流域內的後壁與鹽水,一個依然有著濃厚的稻耕傳統,另一個則是以自身的習俗吸引大批觀光客。一者內歛,一者世故,卻同是南台灣濃厚人情味醞釀出的不同表現。多花點心思,少花點錢,箇中體會可是有錢買不到的。

後壁鄉一望無際的農田,其中最有名的農夫,大概就是因為紀錄片《無米樂》一砲而紅的「崑濱伯」與「煌明伯」了。因為這部賺人熱淚的紀錄片,這2位年逾古稀的稻農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。

不過,成名歸成名,崑濱伯不起眼的種子店,以及煌明伯做了將近50年的棉被行,還是與以前一樣開門做生意,惟一不同的,大概是眼中多裡幾分對遊客以及採訪者的見怪不怪吧。
隱約可見「豐昌商店」的招牌,崑濱伯從父親手中接過的種子與雜糧店,是紀錄片中最主要的場景。陳舊卻整理得十分乾淨,小店的生意不比便利商店,即使他種的稻米今年得到冠軍,還是不改老習慣,除了看田就是與老友抬槓。冠軍的頭銜與一部紀錄片,並沒有為老人帶來什麼明星架式,我看不出老人臉上對於種稻有什麼特別的驕傲,倒是當我們提起這家店時,守著爸爸留下的雜糧店,崑濱伯獨眼的眼神中露出的是來自家族傳統的驕傲。

 

 

另外一位主角煌明伯的「隆泰棉被行」,昏暗小屋當中,身高幾乎有180公分的煌明伯還是劬僂著腰,奮力地彈棉胎。「這個才是我的本行……,種稻子只能當成運動。」煌明伯彈著彈著冒出這句,從27歲做到70好幾,早就成了老人一輩子放不下的習慣。放不下老祖宗的土地以及對稻米的情感,但是偏偏收入又讓人吃不飽,老人這句話後頭,應該也有著許多的不甘與現實的無奈吧。

後壁鄉的墨林村不只是有樂觀豁達的明星老人,還有著許多的古老宅第。不管是傳統的三合院,或者是建造於日據時期、有著巴洛克風格的黃家宅邸,沒有經過特殊的整修或者明顯的標識。但只要你放慢速度,洋式或閩式的三合院就會一一浮現在眼前。而與傳統建築最能形成對比的,就是位於村口的「菁寮聖十字架堂」,這可是德國建築大師特佛萊波宏(Gottfried Bohm)第1次在海外設計的作品。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nya 的頭像
    Tanya

    Tanya & Hua Loo Loo in Switzerland

    Tan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